从“留得青山”到“青山常在”:李克强向人民代表报告政府工作

3月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各级政府都要节用为民、坚持过紧日子,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

而一年前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青山”时的表述则是:“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有媒体评论说,从一年前的“留得青山”,到今天的“青山常在”;从一年前首季度GDP增速陡降至负6.8%,到去年全年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中国经济翻过了改革开放以来最艰难的一页。

广大人民群众勤劳付出、共克时艰,诠释了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2020年时,用了“极不平凡”这四个字。

总理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交出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两会的如期召开,昭示着中国已从疫情泥潭中成功抽身,社会经济渐归常态。”此前英国路透社发表评论说。美国彭博社报道称,在世界多国仍深陷新冠疫情之际,中国能够举办两会,本身“就是一场胜利”。

李克强在报告中特别称赞:“上亿市场主体在应对冲击中展现出坚强韧性,广大人民群众勤劳付出、共克时艰,诠释了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彰显了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力量源泉。”

宏观调控积累了新的经验,以合理代价取得较大成效

在报告中回顾2020年工作时,李克强说,面对历史罕见的冲击,我们在“六稳”工作基础上,明确提出“六保”任务,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以保促稳、稳中求进。

无论是“六稳”还是“六保”,“就业”始终位居首位。李克强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保市场主体也是为稳就业保民生。数据显示,去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2%。

稳住了就业,就稳住了经济基本盘。

围绕宏观政策如何精准服务微观市场主体,李克强说,我们立足国情实际,既及时果断又保持定力,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科学把握规模性政策的平衡点。注重用改革和创新办法,助企纾困和激发活力并举,帮助受冲击最直接且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难关。

这一系列规模性纾困政策包括:实施阶段性大规模减税降费,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其中减免社保费1.7万亿元。创新宏观政策实施方式,对新增2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建立直达机制,省级财政加大资金下沉力度,共同为市县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及时补充财力。支持银行定向增加贷款并降低利率水平,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50%以上,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对大企业复工复产加强“点对点”服务。

“经过艰苦努力,我们率先实现复工复产,经济恢复好于预期,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李克强说,“宏观调控积累了新的经验,以合理代价取得较大成效。”

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需要再帮一把

在报告今年宏观政策取向时,李克强用“不急转弯”向市场释放稳定预期。他表示,宏观政策要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保持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转弯,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完善,进一步巩固经济基本盘。

在财政政策方面,李克强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

总理在报告中对个别政策目标调整进行了解释。其中赤字率比去年有所下调是考虑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经济逐步恢复,今年拟按3.2%左右安排,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

李克强说,因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财政支出总规模比去年增加,重点仍是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中央本级支出继续安排负增长,进一步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7.8%、增幅明显高于去年,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等增幅均超过10%。

总理表示,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规模明显大于去年,为市县基层惠企利民提供更加及时有力的财力支持。

在优化和落实减税政策方面,李克强特别强调:“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需要再帮一把。”

为此,今年将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对冲部分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

在货币政策方面,李克强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今年务必做到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不得扰民渔利,让市场主体安心经营、轻装前行

在落实助企纾困政策的同时,李克强强调,要加大力度推动相关改革,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

这其中包括: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大力推进涉企审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企业和群众经常办理的事项,今年要基本实现“跨省通办”;允许所有制造业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进一步清理用电不合理加价,继续推动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中小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再降10%;全面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坚决整治妨碍货车通行的道路限高限宽设施和检查卡点……

与此同时,李克强强调,要严控非税收入不合理增长,严厉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不得扰民渔利,让市场主体安心经营、轻装前行。

在报告最后部分,李克强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全面实现现代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仍要付出艰苦努力。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着力办好自己的事。

他强调,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谋发展、惠民生。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忌在工作中搞“一刀切”,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事不畏难、责不避险,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隐患。

“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推进改革开放,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总理说,“要担当作为,实干苦干,不断创造人民期待的发展业绩。”

2021年两会精神解读

社会各界特别关心今年两会是否要确定一定的经济增长目标要求?从目前来看,淡化经济增长目标的呼声此起彼伏,央行前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日前表示,从今年开始应该永久性取消GDP增长目标,而把稳定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政策最主要的目标,2021年1月13日,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发表《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指出,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应包括优化货币政策目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和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首先要保持币值稳定,同时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方向,将就业纳入考量。

从理论上讲,央行货币政策关注的目标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单目标制,二是多目标制。相对于发达国家单一的货币政策目标,我国采取多目标制,既包含价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大体平衡等传统的四大年度目标,也包含金融改革和开放和发展金融市场这两个动态目标。

两会主要内容2021

然而多目标制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使用的工具过多。经济学的丁伯根法则表明,一个机构想要实现几个目标,就要有几个相对独立的政策工具。但这些不同的工具之间有时会发生冲突,例如要刺激经济增长,就应促进信贷和货币发行的扩张,结果会带来物价上涨;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就要采取信用收缩的措施,这又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优化货币政策目标就成为央行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般而言,物价稳定是全球央行公认的最重要目标。从经验上来看,由于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与就业率这三个指标之间均呈现正相关关系,且两两之间有较为稳定的系数相对应,因此,以通货膨胀率为目标,其实也就兼顾了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不过,在上世纪70年代的滞涨时期(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长期性停滞时期(经济增速复苏但物价持续低迷),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稳定关系不复存在,这就意味着央行需要同时关注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由于中国过去几十年处于人口红利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当中,因此《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央行的主要目标是在币值稳定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然而未来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与服务业占比继续上升的过程,这意味着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也不稳定,经典的奥肯定律在中国可能失效。因此,央行的政策目标也必须有所调整,在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中,马骏等人认为,在中国当前状态下,继续设立GDP增长率存在很多问题,譬如加大金融风险等,因此建议将充分就业列入央行的宏观目标当中,与控制通货膨胀共同构成央行未来重要的宏观目标。

我们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尽管以经济增长作为考核指标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制度性问题,跟经济增长本身并没有多少关系。我们认为经济增长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实际并不矛盾。经济增长的质量可以提升竟争力,但经济增长可以带来普惠大众的效应,如果过份强调经济增长质量而忽视经济增长,就会导致部分群体无法参与经济活动而陷于贫困。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有些问题仍必须通过经济增长解决。如果忽视经济增长,这些潜在问题将陆续爆发,从而给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当前央行的货币政策不宜忽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目标的设定在中国当前的状态下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