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我国出口总额1.46万亿元,同比增长1.4%——
5月份我国出口总额1.46万亿元,同比增长1.4%——
出口持续回暖 民企活跃度高
稳住外贸基本盘,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海关总署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出口延续了上个月的正增长态势,显示出外贸发展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特征。当前,我国外贸进出口正呈现出一些积极变化。在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未来外贸业该如何应对挑战和机遇?本报记者带您解读数据、分析变化——
海关总署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47万亿元,同比下降4.9%。其中,出口1.46万亿元,增长1.4%;进口1.01万亿元,下降12.7%。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李魁文表示,从数据来看,我国出口延续了4月份以来的正增长态势,持续回暖。这在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外贸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当下,是非常难得的。
“出口持续回暖,主要得益于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向好态势得到进一步巩固,广大外贸企业在逆境中抓住了率先复工复产的发展机遇,在满足全球产品需求的同时,也对我国出口增长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李魁文说。
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1.54万亿元,同比下降4.9%,降幅与前4个月持平。其中,出口6.2万亿元,下降4.7%;进口5.34万亿元,下降5.2%。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徐德顺表示,今年前5个月,进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少0.56万亿元。在全球范围内疫情持续蔓延的当下,这充分显示出我国外贸发展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特征。
同时,业内专家表示,当前我国外贸结构优化提升特征更趋明显。
首先,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小幅提升。前5个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6.91万亿元,占我外贸总值的59.9%,比去年同期提升0.1个百分点。同时,加工贸易进出口2.77万亿元,下降8.1%。此外,我国以保税物流方式进出口1.39万亿元,下降0.1%。
其次,贸易多元化成效进一步显现。前5个月,我国对东盟进出口增长,对欧盟、美国和日本进出口有所下降。其中,东盟依旧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贸易总值达到1.7万亿元,增长4.2%,占我外贸总值的14.7%。同时,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3.43万亿元,与泰国、波兰和匈牙利进出口分别增长8.1%、6.9%和7.5%。
此外,民营企业进出口持续增长、比重提升。前5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5.11万亿元,增长1.8%,占我外贸总值的44.3%,比去年同期提升2.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27万亿元,下降0.1%,占出口总值的52.7%;进口1.84万亿元,增长5.4%,占进口总值的34.5%。
李魁文表示,在巩固传统外贸市场的同时,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是我国外贸发展的生力军。从海关注册数据看,今年5月份,在海关新注册的民营企业超过2万家,同比增长近三成。
维护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稳住外贸基本盘的关键所在。当前,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外贸的一系列工作部署,从税费减免、金融支持、便利通关、加工贸易转型发展等方面打出政策“组合拳”,持续推进扩大开放,有效促进了外贸企业增订单、稳岗位、保就业工作。
“日前,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正式启动,再加上此前国家新设的46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一系列举措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以开放促发展的坚定决心和信心。”徐德顺表示,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才能有效应对外部冲击,把疫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小。
对于下一步我国外贸走势,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当前疫情对全球生产和需求造成全面冲击,各国应该加强合作,采取切实行动,推动世界经济尽快复苏。中国外贸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扩大改革开放,放宽市场准入,积极扩大进口,加强国际协调合作,为世界经济贸易的稳定发展作出贡献。(记者 顾阳)
重中之重!今年总理报告有这些关键词
2020年5月22日上午,一份“特殊”的《政府工作报告》出现在人大代表们手中,和往年比,薄了不少。
往年的报告到大会印发时大概是1.95万字左右,今年约1.04万字。篇幅上减了近一半,但分量丝毫不轻。一起来通过词频分析,打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保”是出现次数最多的词
“就业”出现39次、“民生“出现21次
“稳就业、保民生”贯穿整份报告。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保”是出现频次最高的词,共出现85次。
李克强总理曾在两会前最后一次国务院常务会上说,“听起来,‘保’好像是一个相对消极的说法,但其实不然。‘六保’针对的都是当前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是直面和克服困难挑战的积极举措。”
今年报告强调,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
“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涉及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其中,居于首位的是“就业”。本次报告的1万余字篇幅虽然仅有去年的一半左右,但“就业”一词出现了39次,比2019年的报告还多出现9次,报告起草组成员表示“这可能是历史上第一次”。“民生”的频次也增加了7次。
到底如何保障就业和民生?报告里给了答案。
“小微企业”是最常提及的市场主体
“个体工商户”出现了3次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在今年的报告中,跟市场主体相关的词里,“小微企业”提及次数最多,总计12次。其中6次为单独提及,还有6次是列入“中小微企业”一词中。足以证明对“小微企业”这一就业主要“容纳器”的重视。
“个体工商户”出现了3次,在近年的报告中实属罕见。
“保民生”是“经济”的高度关联词
“支出”是“政府”的高度关联词
基于词向量计算词与词之间的关联度,我们得到“保民生”是“经济”的高度关联词,“支出”是“政府”的高度关联词,关联度分别为0.999952912和0.999957323。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今年的经济发展,高度与民生挂钩。
包括“两新一重”建设在内的一系列措施,都突出了民生导向。“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等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等都是从衣食住行的角度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钱从哪里来呢?要靠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也要靠政府大幅压减支出。
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同时,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
围绕“疫情”这个最大变数
出现一系列新重点词
和2019年对比,2020年报告里一个突出的新词就是“疫情”,在今年的报告中出现了31次。
围绕疫情这一最大“变数”,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重点词。
“延”是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新词,体现了一系列针对疫情的政策举措:延长全国春节假期;前期出台六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等等。
还有 “供应”“物资”“稳岗”“恢复”等涉及保障人民基本生产生活和社会运转的词,涵盖产业链供应链、广义货币供应量、煤电油气供应,以及应急物资、抗疫物资、医用物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