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各界特别关心今年两会是否要确定一定的经济增长目标要求?从目前来看,淡化经济增长目标的呼声此起彼伏,央行前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日前表示,从今年开始应该永久性取消GDP增长目标,而把稳定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政策最主要的目标,2021年1月13日,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发表《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指出,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应包括优化货币政策目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和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首先要保持币值稳定,同时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方向,将就业纳入考量。
从理论上讲,央行货币政策关注的目标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单目标制,二是多目标制。相对于发达国家单一的货币政策目标,我国采取多目标制,既包含价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大体平衡等传统的四大年度目标,也包含金融改革和开放和发展金融市场这两个动态目标。
然而多目标制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使用的工具过多。经济学的丁伯根法则表明,一个机构想要实现几个目标,就要有几个相对独立的政策工具。但这些不同的工具之间有时会发生冲突,例如要刺激经济增长,就应促进信贷和货币发行的扩张,结果会带来物价上涨;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就要采取信用收缩的措施,这又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优化货币政策目标就成为央行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般而言,物价稳定是全球央行公认的最重要目标。从经验上来看,由于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与就业率这三个指标之间均呈现正相关关系,且两两之间有较为稳定的系数相对应,因此,以通货膨胀率为目标,其实也就兼顾了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不过,在上世纪70年代的滞涨时期(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长期性停滞时期(经济增速复苏但物价持续低迷),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稳定关系不复存在,这就意味着央行需要同时关注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由于中国过去几十年处于人口红利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当中,因此《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央行的主要目标是在币值稳定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然而未来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与服务业占比继续上升的过程,这意味着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也不稳定,经典的奥肯定律在中国可能失效。因此,央行的政策目标也必须有所调整,在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中,马骏等人认为,在中国当前状态下,继续设立GDP增长率存在很多问题,譬如加大金融风险等,因此建议将充分就业列入央行的宏观目标当中,与控制通货膨胀共同构成央行未来重要的宏观目标。
我们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尽管以经济增长作为考核指标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制度性问题,跟经济增长本身并没有多少关系。我们认为经济增长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实际并不矛盾。经济增长的质量可以提升竟争力,但经济增长可以带来普惠大众的效应,如果过份强调经济增长质量而忽视经济增长,就会导致部分群体无法参与经济活动而陷于贫困。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有些问题仍必须通过经济增长解决。如果忽视经济增长,这些潜在问题将陆续爆发,从而给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当前央行的货币政策不宜忽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目标的设定在中国当前的状态下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