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1日下午,由“屈原哲学与文化论坛”筹委会、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秭归县、宜昌市驻北京人才工作站暨举贤网、华夏出版社联合主办,雄安北大纵横企业管理公司、秭归一中北京校友会、北京读书人网络有限公司联合协办的“首届屈原哲学与文化论坛”在北京金龙潭大饭店成功举办。与会的专家学者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邱运华教授、中共秭归县常委纪委书记周华玉女士、华夏出版社潘平副总编、中共秭归县常委纪委副书记廖厚坤先生、屈原文化学会会员郑承志教授、举贤网王尚峰董事长、北大纵横创始人王璞董事长、秭归县一中冯万虎校长、秭归县一中颜复敏先生、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沈湘平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唐文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刘悦笛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刘畅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娅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程广云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大学哲学系主任梅剑华、总政歌舞团小提琴家李沁姗女士、华夏出版社罗庆主任、北京读书人网络有限公司张鹿总经理、北京大观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陈辉总经理等等。
-首届屈原哲学与文化论坛合影-
论坛伴着总政歌舞团第一小提琴家李沁姗女士优美的琴声展开,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邱运华教授和陈嘉映教授分别从不同角度作开幕致辞。邱运华教授强调了屈原在中国历史文化上非比寻常的独特地位,并指出,当前的中国学术界要求得对屈原思想创作的深刻理解还须以求真的精神还原屈原生活思想的全貌。陈嘉映教授以《屈原需要心理治疗吗?》为题,以屈原为个案批评了当代哲学颇为流行的还原论思想。屈原郁结,失语,彻夜失眠,自杀,笼而统之称之为抑郁是他的生活整体的一个有机部分。我们通过屈原的整个心智、整个生活来理解他的抑郁与绝望。像哈里斯那样认为人的行为只有一种解释,“大脑神经中的一切生理活动”层面上的解释,是科学主义导致的糊涂见解。
-总政歌舞团第一小提琴家李沁姗女士小提琴演奏-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邱运华教授致辞-
-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陈嘉映致辞-
开幕式后进入此次论坛的主题报告环节,首先进行分享的是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的程广云教授。程广云教授以“寿同天地、光齐日月”为题,为我们论述了屈原诗歌和楚骚传统。他认为所谓“诗人”,是以诗歌来表现自己的人格的人,在这一意义上,屈原是中国名副其实的第一个诗人。在《离骚》中,屈原如同但丁一样,上天入地,驰骋幻想,融叙事与抒情于一体,创作了一部以“第一人称”贯穿始终的自叙诗。这是个人意识被集体意识所笼罩的“自我意识”的时代的闪亮登场。接下来程广云教授又从文本解读的角度分析了屈原的诗歌。屈原的《九歌》将楚国九神人性化,赋予艺术想象,也就解构了巫术建构的原始信仰;屈原《天问》不仅有宇宙论的追问,而且有本体论的追问,是形而上学的“超验之问”,但是却都是有问无答。屈原及其楚骚传统虽然冲决了南国巫术文化的网罗,高扬自我意识、自由意志、独立人格,但却无法突破中原儒道互补精神构架的规制。惟其如此,方显屈原及其楚骚传统独特的历史文化意义和价值,弥足珍贵。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沈湘平教授作为评议人指出,应该从中国文化的多个源头的角度看待屈原的历史位置。现在我们中华文化更多的是一种黄河文明,而屈原代表了一种长江文明。黄河文明天生带有一种无神论倾向,而长江文明是不同的。如果能以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相统一融合,也许能够缓和我们当下的世俗化倾向,保持人的灵性。另外,长江文明诗中有一种明显的他者意识,或说文化主体性。最后,沈湘平教授赞赏了屈原所代表的楚文化中的狂者精神。
-左为程广云教授 右为沈湘平教授-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刘悦笛研究员以“情本体”为出发点试图为屈原哲学找到一个可以依托的思想资源。他说,“屈骚传统”作为中国思想的主流之一,既被外来的“哲学”传统所压制,也被内生的“文学”传统所局限,其实它所彰显的恰是中国“情本体”大传统,从而与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哲学传统迥异。更为特殊的是,屈骚传统延续的是“巫传统”,但并不是巫的理性化、政治化和文明化,而重在“化巫为情”。其中,巫传统和情传统皆被转化为“美巫”和“美情”,从而指向一种“美人”与“美政”的结合。屈骚传统难道不就是“巫传统”、“情传统”及“美传统”吗?然而,屈原同时却又倡导一种“得中正”的理性,而非儒家中庸的实用理性,从而实现了一种中国式偏重于情之维的“情理结构”。
清华大学哲学系唐文明教授针对刘悦笛教授所提到的儒家的理性问题点评道,“得中正”的理性恰恰是儒家的主张。儒家认为情和理要统一,情若不本于理容易流于滥情,理若不诞于情容易沦为死理。这也是历代儒家儒者之所以重视屈原的原因所在,而这种重视也是成就屈原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独特地位的原因之一。
-左为刘悦笛研究员 右为唐文明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畅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从《天问》看哲学作为反思实践,他认为屈原的《天问》彰显了强烈的反思精神与鲜明的自我意识。如在《天问》中所见,万事万物都可能成为反思的对象。反思自己,只是反思的一种可能情形。当然,自我在一切反思活动中仍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反思的主体。反思并非映照、发现了那个原本就已成形的自我,反思发明了自我,成就了自我。
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陈嘉映在评议中提出三个小问题,首先镜像式反思的隐喻是不是一定程度上表明自我对于自我是不够透明不可见的。这也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反思的首要对象可能不是自我而是所接受的东西是不是合理的,这同样也是《天问》所述说的内容。第三个问题,虽然屈原的文化地位已超越了一位普通的诗人,但对于屈原作为哲学家,屈原的哲学思想等提法还是应该持一个谨慎的态度。
-左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畅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陈嘉映-
主题报告环节结束后,由举贤网董事长王尚峰先生主持了交流讨论环节。举贤网王尚峰董事长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参与对话交流的五位嘉宾,分别是国家非遗保护项目“屈原传说”代表性传承人郑承志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诗歌中心副主任孙晓娅教授、中国科学院党委宣传部李斌部长、华夏出版社潘平副总编、秭归一中冯万虎校长、秭归一中颜复敏先生。王尚峰董事长认为屈原是长江文化的代表人物,是一位伟大的天才,我们通过通过发掘屈原文化,找回中国人身上的刚毅、勇敢、狂妄、浪漫,相信我们可以为中国文化做出更多的贡献。
-圆桌交流环节-
-主持人:举贤网王尚峰董事长-
郑承志教授就如何看待屈原的文化形象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从光明日报文章《屈原:一个值得仰望的文化高度》谈开去,批评了现在对于屈原形象离开文本随意解读博人眼球的现象,引人深思。最后以美人美文美政,三美总结屈原形象。
-国家非遗保护项目“屈原传说”代表性传承人郑承志教授-
孙晓娅教授讲述了自己从诗歌、思想、文化多个维度理解屈原的方式。以《离骚》和《九歌》为代表,屈原创造了楚辞体,为中国文学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教育部国家重点基地、首都师范大学诗歌中心副主任孙晓娅教授-
华夏出版社潘平副总编说华夏出版社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传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屈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华夏出版社很愿意为传播、传承屈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华夏出版社潘平副总编-
秭归一中冯万虎校长在发言中提到自己身为屈原故里秭归人以及教育工作者,深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用敬畏之心去挖掘去传承去发扬,这样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永葆活力,生生不息。从秭归一中走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他们身上的爱国精神以及清风正气、刚正不阿就是对屈原文化最好的传承。
-秭归一中冯万虎校长-
秭归一中颜复敏先生在发言中提到本次论坛给解读屈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哲学的角度解读屈原,丰富了和完善了屈原的形象。并在发言中朗诵了自己写的一首诗。
《参加屈原哲学研究会首届论坛,在京得句并赠剑华君》
秭归一中 颜复敏
文明华夏有源诗,
三百五篇共楚辞。
千古骚经日月朗,
一江流水楚山悲。
芰荷向晚经天长,
逸响随涛系世垂,
屈子精神真意永,
谁将涵咏化为旗?
-秭归一中颜复敏先生-
在讨论环节,大家就如何看待屈原的文化形象、理解屈原的多维度方式、关于屈原的学术研究如何更加亲近普罗大众等许多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专家们的讨论在疑问、回应与再回应中为我们打开了多元视角。
在论坛的最后环节,首都师范大学澄明哲学戏剧社的常务副社长宋宇华同学代表剧社作了精彩发言,阐明了剧社的创立初衷与发展历程,分享了剧社创立至今的哲学戏剧创作成果。澄明哲学戏剧社承诺将展开屈原哲学戏剧的筹演,并争取在第二届屈原哲学与文化论坛上作汇报演出。
-澄明哲学剧社常务副社长宋宇华-
最后,中共秭归县常委、纪委书记周华玉女士、北大纵横创始人王璞董事长、首都师范大学程广云教授进行总结致辞。周华玉书记首先向大家介绍了风光秀丽、人杰地灵的故乡秭归县,周华玉书记在致辞中说秭归拥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以及壮丽秀美的大江大河大山,这些都为国家级贫困县秭归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秭归是屈原的诞生地,秭归因屈原而闻名,千百年来,秭归人民对屈原的怀恋、推崇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周华玉书记诚挚邀请在座的各位来到屈原故里秭归,共同传承屈原精神。北大纵横创始人王璞董事长、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程广云教授作为发起人对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对远道而来参加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屈原故里秭归的领导、企业家、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呼吁成立屈原楚骚文化研究中心,期待第二届屈原哲学与文化论坛的再次相聚!
-中共秭归县常委、纪委书记周华玉女士闭幕式致辞-
-北大纵横创始人王璞董事长闭幕式致辞-
-首都师范大学程广云教授闭幕式致辞-
-主持人:梅剑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