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不论采用近交,还是杂交,甚至杂杂交的,都有成功的例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剖析鸟类的繁衍现象,也许能找出其中的答案。
在所有每年固定要迁徙的候鸟中,就一个品种来说,无论栖息地、迁徙路线还是所选择的繁衍地,只要这些地方的生存环境没有太大的改变,其迁徙路线都是相对保持不变的。而它们择偶的对象,也只能在随行的、同品种的相对狭小的范围内进行选择,这就免不了会出现近亲、远亲等不同形式的繁衍模式。不管它们采取哪种择偶方式,所作育出的后代,都能保持本品种的特点,也都能延续迁徙的本能,而不会退化。
既然野生鸟类繁殖不存在不同品种之间的杂交,从严格意义上讲,现代信鸽的繁殖也不存在品种间的杂交,最多只能是不同品系间的杂交。而从信鸽发展历史上看,由乌连→韦奇→韩森等早期信鸽发展、进化到现在,信鸽作为一个品种的基础本质已经被固定,只是在不同的地域和赛项上,被人为选择、培育成了不同的品系,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由此可以认为,信鸽品系从应用特性上,广义地可以分为短程、中程、长程和超长程四类,按此分类后的同类品系间进行组合作育,从原祖意义上讲实际还是在近交;不同特性、赛距类别间的组合,才可以视为远缘杂交。这是因为,现代信鸽不同品系间所谓的杂交,从原祖本质上说,由于起源基本相同,所以不能笼统地视为杂交,而仍然属于近交,或者最多属于远亲杂交。只不过特点越接近或者相同、类似的,更容易聚合同源遗传基因,有利于发挥其飞翔特点和遗传给后代。这也是在很多实践中,即使采取不同品系杂交,甚至杂杂交方式作育的后代,也能获得优秀赛绩的原因。
我个人多年的赛鸽实践中,也多次体现、证明了这一观点。从2000年起开始养信鸽至今,每年参加鸽会和公棚的赛事都有很多赛鸽获奖;获奖鸽的父母品系众多,如詹森、穆利门、惠布利茨、胡本、凡龙、贺伯特……等都有。全棚种鸽看似很杂,其实从特质上来说,都是擅飞400-600公里的品系,获奖鸽就来自它们之间的组合,虽然有采用隔代近亲作育的,但更多的组合是杂交。理由如上所说,特性基本雷同或接近,仍然属于广义上的近亲作育,仍然是在聚合最能适应飞500公里左右赛距的优秀基因。这样组合的优点是:避免了高度近亲导致体质下降的弊病,只要方法对头,后代体质、活力更强盛,也就更容易高位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