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一羽真正意义上的种鸽是每一个鸽人的热望。然而,如愿者少之又少。不少人用赛鸽包括冠军鸽作为种鸽,认为这是一个捷径,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
赛鸽不是种鸽,种鸽也不是赛鸽。
赛事决定赛鸽,赛鸽决定种鸽。
赛鸽需要打造,种鸽需要制造。
赛鸽和种鸽各不相同又相互关联,既矛盾又统一,共存于一个矛盾体中。
一羽真正意义上的种鸽必须具备以下特质:定向力,意志力,克恶气候力,抗病力,爆发力,持续力,躲避天敌人害力等综合素质,并可将这种综合素质稳定遗传。这里面有两个要件:一是综合素质,二是稳定遗传,两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这两个要件只有1000公里级比赛才能检验。
短平快则无法验证,因为这种比赛只能检验鸽子的单一素质——体力,而只具备单一素质的鸽子根本不够种鸽标准。如果用这种赛鸽做种,所出鸽子只能越飞越短,越飞越难。
1000公里级比赛验证了种鸽必备的第一个要件还不够,还要验证这种综合素质是昙花一现还是连年发挥,须在1000公里级连年比赛中检验。
只有经受住这种连年“多关赛”的鸽子才是真正具备种鸽要件的鸽子。即便如此,这羽鸽子也不能直接做种,还须经过一番去伪存真,去芜存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改造制作功夫,才能完成种鸽制造,使其成为一羽真正意义上的种鸽。
具体方法有以下三种:
一:配上代;
二:配平代;
三:配子代。
方法一:假设这羽鸽子是雄鸽,回配其母,在子代中选一羽最像它的雄,直接送入种鸽棚;
方法二:配其胞姐或胞妹,须是1000公里赛鸽,作出子代选一羽最象它的雄,直接送入种鸽棚;
方法三:配其女,须是1000公里赛鸽,作出子代选一羽最像它的雌(雌鸽雄相),送入种鸽棚。
至此,才算真正拥有种鸽。